6月26日的《河南日報》以《從鶴壁走向世界的“中國造”》為題,點贊中維化纖股份有限公司堅守科技創新,在入駐鶴壁的短短3年內完成了從建成投產到填補國內空白等一系列創舉。
原文轉載如下:
從鶴壁走向世界的“中國造”
記者|郭戈
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|王風嬌
“看上去無比纖細,卻能承受20公斤的拉力20年不斷裂?!?月25日,在鶴壁市中維化纖股份有限公司(下稱“中維化纖”)生產車間,用于生產汽車安全氣囊絲的尼龍66特種纖維讓記者大開眼界。
向記者介紹這種高科技的,是高分子材料改性、3D打印材料與技術領域的專家——來自河南工程學院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的博士于翔。2017年9月,他加入我省博士服務團,在“按需選派、雙向選擇”中來到中維化纖掛職,推動高??萍汲晒蚱髽I轉移轉化。
1935年,美國科學家卡羅瑟斯發明了尼龍66特種纖維。此后,這種耐高溫、耐高寒、高強度的高分子有機材料長期被陶氏化學等歐美跨國公司所壟斷,被廣泛應用于國內汽車安全氣囊、高檔箱包服飾、高鐵軌道、電子產品等領域。
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:“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,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?!弊鳛?015年豫滬產業合作對接的“碩果”,從事尼龍66系列產品研發、生產的中維化纖,在入駐鶴壁的短短3年內完成了從建成投產到填補國內空白等一系列創舉,吸引了來自全球化纖行業的目光。
它打破壟斷,成為全球第7家、國內唯一的掌握安全氣囊絲生產技術的民營企業;它在國內率先研發并掌握尼龍66八頭紡絲技術,破解了國內外企業普遍存在的“產量低、成本高”難題,生產效率提高2至4倍,產品遠銷美國、俄羅斯、西班牙、印度等國家。
“作為一家民營企業,中維化纖憑借自身的研發實力不斷刷新著業界技術水平,其對科技創新的堅守,正是吸引我前來掛職的重要原因?!庇谙韪嬖V記者。他將此前在高校的研發成果,與企業的科技研發進行快速嫁接,有力助推了尼龍66色紗的開發及超低溫改性工程塑料領域的研究。
“神奇的尼龍66特種材料并非只以絲狀這一種形態存在。目前,中維化纖聯合中科院化學研究所、鐵科院金屬與化學研究所,已成功掌握了耐高寒高鐵軌道專用改性塑料等產品的核心生產技術。在不久的將來,由我們生產的尼龍66改性工程塑料,將廣泛應用于莫斯科—喀山段高鐵的建設,徹底解決鐵制材料在鐵路、地鐵、輕軌建設中易腐蝕、易斷裂等安全隱患?!庇谙枵f。